陈宝云 赵蕊
3月21日6时,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二道沟乡二道沟村晨光刚刚划破夜色,王淑琴早已动身。灶膛里跃动的火光映着她布满老茧的双手,锅里翻滚的玉米粥腾起热气。炕上,两位特别的家人正等着她开端一天的照料。
1993年,26岁的王淑琴不管家人对立,嫁给同村青年李长友。这个决议让她走进了一个特别的家庭:公公双腿残疾,婆婆先天聋哑,两个伯父哥存在不同程度智力妨碍,其间一人还双目失明。面临一贫如洗的家庭,王淑琴没有畏缩:“已然挑选了,我就不会懊悔!”
婚后日子非常困难。天不亮就要起床喂猪放羊,打理屋后的果园,照料4位日子不方便的家人。每年5000元的果树收入,支撑着全家大部分开支。儿子出世后,老公外出打工,一切农活家务都压在她一人肩上。“那时候背着孩子锄地,孩子饿得直哭,只能把他放在地头,边干活边哄。”回忆起往事,王淑琴的眼睛泛起泪光。
命运的检测接二连三。2005年,老公在工地摔裂肾脏,高额的医疗费让这个本就清贫的家庭愈加难以支撑。王淑琴白日务农,晚上帮人纳鞋底,一元钱一双的手工费,成了老公的救命钱。
2011年,老公和公婆相继离世,家中只剩下王淑琴、儿子和两位伯父哥。“妹子,今后你要再嫁人必定找个身体好的,能陪着你到老的。”伯父哥朴素的言语让王淑琴从头振作起来。她坚定地说:“我哪儿也不去。我走了,这个家怎么办?”
三十余年如一日,王淑琴的日子被准确到每一分钟:5时喂家畜,6时做早饭,7时多下地干活,正午赶回家煮饭、给伯父哥洗漱,下午持续做农活,晚上还要补缀浆洗。最困难时,她靠凉水就咸菜果腹,家中仅有的鸡蛋留给伯父哥弥补养分。
2007年和2021年,王淑琴的两位伯父哥先后被归入“五保户”,政府的帮扶让这个困难支撑的家庭看到了期望。
2023年12月,王淑琴获评“年代新人·河北好人”。乡民们表示祝贺时,她短促地搓着围裙:“我便是个一般农村妇女,做了该做的事。”暖阳下,她搀扶着伯父哥在院中漫步,炊烟袅袅,饭香与笑声交织成最美的村庄图景。
“王淑琴的业绩一直在村里撒播,她已经成为我们学习的模范,推进村里习尚向上向善改变,以往邻里间常因小事争持、推诿职责,现在乡民们以王淑琴为典范,我们遇到对立相互容纳,其乐融融。”二道沟乡党委书记韩蕾蕾说。
从青丝到青丝,王淑琴三十余载书写孝老爱亲动听华章。她的故事不只表现个人崇高道德,更是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。正如她所说:“日子再难,也要带着家人一同往前奔。”这份朴素的据守,正激起更多向上的力气。